跳到主要內容

南美印加文明我來了,策劃一場離家最遠的旅行!

來場冒險的旅行吧!濕熱的夏季台灣午后,酷熱難耐,背景的電視聲正演著寶傑詢問馬丘比丘的劇情(參考寶傑影片),這熟悉的聲音,陪多少台灣人渡過漫漫無聊的時光。

多虧了寶傑與皓平提升了「印加文明」在台灣的媒體聲量及知名度,讓我們也注意到這個蒙著神秘面紗的地方。上網查了一下,那是個距離台灣一萬九千公里的國度,一萬九千公里有多遠?如果一天花六小時走,需要26個月;如果每天開車8小時則要耗費40天;若搭飛機,則需要在機艙內坐好、坐滿整整20個小時。

雖然寶傑影片裡的資訊並不完全正確,正面來看卻也帶給大家對印加文明的許多想像。大家無聊就加減看當消遣,如果很忙就不用花時間了。簡而言之,這次的旅行就是想親眼看看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的「馬丘比丘」,也想去看看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—「烏尤尼鹽沼」。

馬丘比丘的所在地—秘魯,以及這次想去的烏尤尼鹽沼,都剛好是在臺灣的對蹠點附近。所謂「對蹠點」,也有人說是「對蹠地」,英文是antipodes,就是從臺灣往地下挖,穿過地心後從地球另一面探出來的位置,也是在地球表面上距離台灣最遙遠的位置。而這個最遙遠有多遠?東京距離台灣約2100公里,英國倫敦距離台灣約9800公里,美國西岸的洛山磯約距離台灣10900公里,美國東岸紐約距離台灣12500公里,南非開普敦則距離台灣12600公里。而即便是南極中心,也大約只距離台灣12000~13000公里左右之譜。


而位於南美的秘魯,距離台灣18000公里;玻利維亞,則距離台灣19000公里,幾乎可以說是離台灣最遙遠的國度。如果哪天能到那裡去走走看看,豈不成全了一場離家最遠的旅行?於是乎,開始著手準備與規畫。

想拜訪南美洲的國家,手續有點繁雜,要確認其風土民情,還要考慮當地的治安及交通等各面向,畢竟南美的多數國家並不發達,基礎建設落後,因此交通仍很仰賴私人運具,旅館的設備多數也可能並不完善,住宿與交通方面得花多點心思規畫。簽證的部分,秘魯給予免簽證的待遇,正好免去一些麻煩;但玻利維亞目前則是給予落地簽。在2015年我們前往的時候,還沒有給予落地簽的待遇,仍須至玻國駐外使館辦理。這可麻煩了,因為玻國沒有駐台灣的使館或代表處,當時前往時是到玻利維亞駐秘魯的大使館辦理的。此外有關衛生方面,秘魯及玻利維亞都是黃熱病、A型肝炎的疫區,出發前須至醫院施打疫苗。黃熱病病毒藉由蚊蟲叮咬傳播,A型肝炎病毒則是透過污染的水或器皿傳播,兩者都是易於傳染的疾病,不可不慎。

還在猶豫要不要去的當下,就被如數佳真拖去施打疫苗,以增加信心與決心!


施打的是上圖的黃熱病疫苗及下圖的A肝疫苗。


打完黃熱病疫苗後,還要索取一張施打證明。因為這次的目的國家為控制黃熱病的疫情,要求所有入境旅客都必須施打過疫苗,這張黃色小卡就是告知對方政府施主您已經打過疫苗的證明,記得帶這張卡片才能順利入境哦!

而疫苗也不是馬上打就馬上生效,得要提前幾周去打,在您到達該國之前就疫苗生效後才有保護效果,而且這樣您也才能被允許入境。而A型肝炎疫苗,則是疾管局建議國人至當地前先施打的,非當地政府之要求,因此記錄也就沒有列在這張黃色接種證明卡上了。


話鋒一轉,我們身已在洛山磯國際機場,在這漫長地等待轉機前往這次旅程的第一個目的地,秘魯首都—利馬。

在美國轉機,行李不能直掛,必須先入境,領出行李,再重新做一次安檢、出境。在搭乘十二小時的航班從桃園抵達美國西岸後,還需在此辦理繁複的出入境手續,雖然很麻煩且疲憊,但想到旅行的目的地,還是忍不住期待。

跑完所有手續後,正在洛山磯國際機場的候機室等待轉乘往秘魯首都利馬的航班。距離航班的登機時間還有六個小時。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呢,我在心裡滴咕,下午三點到達機場,轉機則是晚上十一點。夜裡的機場燈火熠熠,手中拿著前往秘魯的單程票,臉上滿是倦容。

枯等航班的同時,想到才剛從飛了十二小時的機艙離開,又要再進到機艙搭八個小時的飛機,差點沒崩潰。不過,這就是離家最遠旅程所必定付出的代價。

這次的南美之旅,我們將前往秘魯(Peru)—馬丘比丘(Machu Picchu)、庫斯科(Cusco)、的的喀喀湖(Titicaca)以及日島(Isla del Sol)、月島(Isla de la Luna),玻利維亞(Bolivia)的拉巴斯(La Paz),以及有名的天空之鏡—烏尤尼鹽湖(Uyuni)。

旅途當中會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?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
未完待續...

留言

閱讀其他文章

統領百貨重新開幕,各樓層專櫃品牌整理

統領百貨是桃園在地的老牌本土百貨,在民國70幾年即開始營業,全盛時期時,台北東區甚至有一間台北分店。但隨著國外廠牌等各大百貨公司陸續引進成立,在市場激烈競爭下,最後只剩桃園一間統領百貨持續營業。

秘魯庫斯科古城之旅,大啖古柯茶減輕高山症

庫斯科身為昔日印加帝國的首都,周遭圍繞著許多的印加歷史遺跡,到今日已轉變為旅遊重鎮,往來的旅客絡繹不絕,而所謂人潮就是錢潮,無國界的商人紛紛來此地開設旅館,此次考慮到旅行的舒適度及溝通語言(破英文總比聽不懂的西班牙文來的OK),通常在有選擇的情況下,我們都選擇歐美外資經營的旅館。

安全牌文化可能會扼殺企業的未來?當企業環境窒息人才,組織也在慢性死亡。

當企業環境窒息人才,組織也在慢性死亡。當企業獨佔或寡占市場,福禍相倚,可能造就一個無法促進人才發展的企業環境。它不會立刻崩壞,卻會穩定緩慢地失血。而主要的原因,出自於經營壓力不夠大,致使企業領導人傾向「打安全牌」,因為沒有積極作為,也能坐享營收成果。而這種打安全牌的作為,正是促使企業自我窒息的原因。 企業領導人傾向不願承擔風險,在市值大、幾乎獨占的企業來說,理由或許很正當,因為維持穩定、避免出錯,反而使營收容易預測,同時也能讓追求穩定的投資人滿意。但在這樣的氛圍下,所有員工都會變得「看似平庸」,因為穩定意味著低度挑戰,這個低度挑戰環境,使企業所有的艱困的任務都幾乎消失,造成一種難以避免的現象,即是 簡單的考卷任何人都能考100分,失去考核鑑別度 。而當所有員工都能考100分的時候,這個企業就引發了以下的重大管理問題: 一、「評量膨脹效應」( Grade Inflation ) 當任務挑戰度過低、評量標準模糊或過於寬鬆時,所有人都能「拿高分」,但這並不代表真正的能力提升。這種「假績效」會讓組織錯判人才,形成一種自我麻痺的成功幻覺——表面績效亮眼,實質成長停滯。 二、「彼得原理」( Peter Principle ) 彼得原理指出:人在組織中會被升遷到自己「無法勝任的職位」。在低挑戰環境中,每個人都被高分掩護,看似都「勝任」,但一旦升遷或面臨真實挑戰,就暴露出能力極限。這使得組織的中高層更容易充滿「在位但無能」的人。 三、「技能退化現象」( Skill Atrophy ) 當環境缺乏挑戰與學習壓力時,個體不會主動追求成長。這種停滯雖然讓人感覺舒適穩定,但長期會導致能力退化與創新力喪失,形成「溫水煮青蛙」式的緩慢衰退。 四、「正常化偏誤」( Normalization of Deviance ) 當所有人都表現「很好」時,管理層會誤以為組織運作良好,而忽略潛在問題。這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誤,使組織缺乏真實的回饋循環。 而當所有員工看起來都一樣平庸時,升遷制度便失去了鑑別功能。沒有明顯亮點可區分誰能突破、誰只會維持現狀,於是升遷往往流於形式——升的是最懂得迎合、最不會出錯的人。這樣的結果,看似安全,卻掏空了組織的未來。而當這樣的企業文化成形,創新會被懷疑、冒險會被懲罰、不同意見被視為不配合時,真正有潛力的人便只能選擇沉默。 升遷決定了企業的未來走向。誰被提拔,決定了誰將做決...

高鐵車廂為何不寧靜?

台灣高鐵近期推動「寧靜車廂」政策,本意是保障安靜乘車環境,推動後竟隨即引發爭議。其問題核心其實在於制度與空間設計沒有考量以心理學角度讓「安靜」變成一件容易發生的事,想單靠規範與勸導,勢必效果有限。把車廂不寧靜的責任主要歸因於乘客,不但低估了環境與價格訊號對人群行為的影響,也忽略了服務供給者在「預防性設計」上的義務。以下是台灣高鐵乘客可能喧鬧的可能原因。 (一)視覺設計傳遞喚起度 高鐵經濟車廂以高彩度青綠色為主,與企業識別的高彩度橘色形成強烈對比。這樣的色彩語彙在品牌識別上有效,卻也提升「喚起度」與社交活力;在人多時段,談笑與噪音更容易被帶高。反觀台鐵 EMU3000 採黑、白、灰的低彩度搭配,降低可見度刺激,對於需要長時間維持秩序的公共運輸空間,較能自然促進安靜。顏色不只是裝飾,而是影響行為心理的重要因子。 (二)材質與聲學決定「說話基準音量」 高鐵車廂大量使用硬質、平滑、易反射的塑膠件與金屬面,聲音殘響時間長,人們在無意識中會拉高音量以確保被聽見。若地坪改採低調耐用的地毯或複合吸音材,牆面以軟質覆面,座椅提高軟質包覆比例,背景噪音下降,自然產生「安靜線索」,乘客說話基準音量隨之下修。這不是奢華化,而是把吸音、降噪納入列車內裝的基本工程規格。 (三)票價訊號影響乘客自我選擇與場域規範 票價不只是結算運具成本的數字,也是行為經濟學上的「訊號」。較低票價擴大乘客異質性,降低對「入座即安靜」的共同規範熟悉度;同時也傳遞較「休閒、非正式」的場域印象,弱化自我抑制需求。當支付越少,人們傾向覺得「我不必特別配合」,對他人乘車體驗的內部化動機也較弱。這不是價值評斷,而是機制現實:價格會改變群體組成與行為門檻。 如果高鐵將解方侷限在「公告規範、加強勸導、增派人力」,衝突只會外溢到前線;真正具前瞻性的解法,是把「安靜」內嵌在設計與分眾供給中,以下建議提供高鐵參考。 (一)調整空間與視覺語彙 主車廂改採低彩度、低對比配色,優先汰換最影響殘響的硬質大面積構件,將吸音與抗髒耐磨並置考量。此舉同時提升質感與體感安寧,是一次到位的結構性修補。 (二)透過產品分層把規範說清楚 寧靜車廂與「社交車廂」並存,明確標示並在購票流程中做顯著告知,讓需討論、親子同行、團體出遊者有正當容納的空間;對需要安靜者則保證可預期的體驗。歐洲長途列車常見的多人包廂亦可作為參考:讓有聊天需求的團體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