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南美印加文明我來了,策劃一場離家最遠的旅行!

來場冒險的旅行吧!濕熱的夏季台灣午后,酷熱難耐,背景的電視聲正演著寶傑詢問馬丘比丘的劇情(參考寶傑影片),這熟悉的聲音,陪多少台灣人渡過漫漫無聊的時光。

多虧了寶傑與皓平提升了「印加文明」在台灣的媒體聲量及知名度,讓我們也注意到這個蒙著神秘面紗的地方。上網查了一下,那是個距離台灣一萬九千公里的國度,一萬九千公里有多遠?如果一天花六小時走,需要26個月;如果每天開車8小時則要耗費40天;若搭飛機,則需要在機艙內坐好、坐滿整整20個小時。

雖然寶傑影片裡的資訊並不完全正確,正面來看卻也帶給大家對印加文明的許多想像。大家無聊就加減看當消遣,如果很忙就不用花時間了。簡而言之,這次的旅行就是想親眼看看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的「馬丘比丘」,也想去看看玻利維亞的天空之鏡—「烏尤尼鹽沼」。

馬丘比丘的所在地—秘魯,以及這次想去的烏尤尼鹽沼,都剛好是在臺灣的對蹠點附近。所謂「對蹠點」,也有人說是「對蹠地」,英文是antipodes,就是從臺灣往地下挖,穿過地心後從地球另一面探出來的位置,也是在地球表面上距離台灣最遙遠的位置。而這個最遙遠有多遠?東京距離台灣約2100公里,英國倫敦距離台灣約9800公里,美國西岸的洛山磯約距離台灣10900公里,美國東岸紐約距離台灣12500公里,南非開普敦則距離台灣12600公里。而即便是南極中心,也大約只距離台灣12000~13000公里左右之譜。


而位於南美的秘魯,距離台灣18000公里;玻利維亞,則距離台灣19000公里,幾乎可以說是離台灣最遙遠的國度。如果哪天能到那裡去走走看看,豈不成全了一場離家最遠的旅行?於是乎,開始著手準備與規畫。

想拜訪南美洲的國家,手續有點繁雜,要確認其風土民情,還要考慮當地的治安及交通等各面向,畢竟南美的多數國家並不發達,基礎建設落後,因此交通仍很仰賴私人運具,旅館的設備多數也可能並不完善,住宿與交通方面得花多點心思規畫。簽證的部分,秘魯給予免簽證的待遇,正好免去一些麻煩;但玻利維亞目前則是給予落地簽。在2015年我們前往的時候,還沒有給予落地簽的待遇,仍須至玻國駐外使館辦理。這可麻煩了,因為玻國沒有駐台灣的使館或代表處,當時前往時是到玻利維亞駐秘魯的大使館辦理的。此外有關衛生方面,秘魯及玻利維亞都是黃熱病、A型肝炎的疫區,出發前須至醫院施打疫苗。黃熱病病毒藉由蚊蟲叮咬傳播,A型肝炎病毒則是透過污染的水或器皿傳播,兩者都是易於傳染的疾病,不可不慎。

還在猶豫要不要去的當下,就被如數佳真拖去施打疫苗,以增加信心與決心!


施打的是上圖的黃熱病疫苗及下圖的A肝疫苗。


打完黃熱病疫苗後,還要索取一張施打證明。因為這次的目的國家為控制黃熱病的疫情,要求所有入境旅客都必須施打過疫苗,這張黃色小卡就是告知對方政府施主您已經打過疫苗的證明,記得帶這張卡片才能順利入境哦!

而疫苗也不是馬上打就馬上生效,得要提前幾周去打,在您到達該國之前就疫苗生效後才有保護效果,而且這樣您也才能被允許入境。而A型肝炎疫苗,則是疾管局建議國人至當地前先施打的,非當地政府之要求,因此記錄也就沒有列在這張黃色接種證明卡上了。


話鋒一轉,我們身已在洛山磯國際機場,在這漫長地等待轉機前往這次旅程的第一個目的地,秘魯首都—利馬。

在美國轉機,行李不能直掛,必須先入境,領出行李,再重新做一次安檢、出境。在搭乘十二小時的航班從桃園抵達美國西岸後,還需在此辦理繁複的出入境手續,雖然很麻煩且疲憊,但想到旅行的目的地,還是忍不住期待。

跑完所有手續後,正在洛山磯國際機場的候機室等待轉乘往秘魯首都利馬的航班。距離航班的登機時間還有六個小時。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呢,我在心裡滴咕,下午三點到達機場,轉機則是晚上十一點。夜裡的機場燈火熠熠,手中拿著前往秘魯的單程票,臉上滿是倦容。

枯等航班的同時,想到才剛從飛了十二小時的機艙離開,又要再進到機艙搭八個小時的飛機,差點沒崩潰。不過,這就是離家最遠旅程所必定付出的代價。

這次的南美之旅,我們將前往秘魯(Peru)—馬丘比丘(Machu Picchu)、庫斯科(Cusco)、的的喀喀湖(Titicaca)以及日島(Isla del Sol)、月島(Isla de la Luna),玻利維亞(Bolivia)的拉巴斯(La Paz),以及有名的天空之鏡—烏尤尼鹽湖(Uyuni)。

旅途當中會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?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
未完待續...

留言

閱讀其他文章

統領百貨重新開幕,各樓層專櫃品牌整理

統領百貨是桃園在地的老牌本土百貨,在民國70幾年即開始營業,全盛時期時,台北東區甚至有一間台北分店。但隨著國外廠牌等各大百貨公司陸續引進成立,在市場激烈競爭下,最後只剩桃園一間統領百貨持續營業。

秘魯庫斯科古城之旅,大啖古柯茶減輕高山症

庫斯科身為昔日印加帝國的首都,周遭圍繞著許多的印加歷史遺跡,到今日已轉變為旅遊重鎮,往來的旅客絡繹不絕,而所謂人潮就是錢潮,無國界的商人紛紛來此地開設旅館,此次考慮到旅行的舒適度及溝通語言(破英文總比聽不懂的西班牙文來的OK),通常在有選擇的情況下,我們都選擇歐美外資經營的旅館。

嘉義大學動物試驗場嚕牛去—吃冰看牛樂趣多

大家好,打給賀,胎嘎賀。不知道大家今年的中秋節有沒有烤肉? 或是趁著連假拜訪親友呢?小妹我身為嘉義人,趁著中秋連假,帶了老公回娘家走走。就在吃飽午飯,窮極無聊之際,決定來個微旅行—嘉義大學動物試驗場2小時遊。

空氣鳳梨:長相奇特的外星植物—Tillandsia Caput-Medusae

最近養了一株長相奇特的外星植物,有如希臘神話中的雙翼蛇髮女妖—梅杜莎。 這棵像極梅杜莎頭髮的植物,是株「空氣鳳梨」,也有人稱之為氣生鳳梨、空氣草、鐵蘭花、或緹蘭西亞。屬鳳梨科鐵蘭屬(Tillandsia)的空氣鳳梨,是食用鳳梨的近親,多分布於中南美洲、南美洲和北美洲南部。圖片中的這株,依其長相是稱「梅杜莎, Tillandsia Caput-Medusae」。 空氣鳳梨透過景天酸代謝( CAM cycle )方式固碳,葉片氣孔在白天關閉減少水分流失,晚上氣孔開放攝入二氧化碳進行碳的固定並釋放氧氣。也就是白天吸收陽光,晚上呼吸的概念,是不是很奇特? 空氣鳳梨根部並不強健,十分稀疏且外露在空氣中,只起輕微的固定作用,在自然的環境下多以根部依附在樹木、岩石、電線桿甚至半空中電線上,有一些甚至會攀附在仙人掌上(不是寄生喔,不會吸取宿主養份)。而葉片才是空氣鳳梨真正吸收水和養分的器官,表面有細毛及鱗片狀組織,能吸收空氣中的濕氣或雨水。 因空鳳在自然的環境下生長條件各異,有些品種生長在單一山谷或山區中,所以各品種都有其所適應的環境,有些較愛水、有些較愛陽光,有些適合高溫,有些則較耐低溫。但普遍而言,多數空氣鳳梨都能在乾燥的環境中生存,只有少部分適合於潮濕環境中生長。一般葉子較粗硬、顏面顏色偏銀白的品種,較能適應乾燥和強日照的環境;葉色較綠的品種,則較適合在濕度高、遮陰的環境生存。 這種植物對生長環境的溫度要求多不嚴苛,10℃至32℃都適合生長。多數品種不適合陽光直射,請放在略遮陰之處,如陽台等散射陽光的環境。每一兩天使用噴霧器在葉面噴水即可,但要特別要小心陰雨時葉縫中的積水,若葉縫中積水數小時不乾,可能造成植株腐爛。空氣鳳梨能自空氣中汲取水氣,因此若是陰雨的天氣,建議可免予澆水,才能避免葉片縫隙積水。 總而言之,空氣鳳梨種植時不需土壤、且耐乾旱,亦不需要強烈的日照,真是一種在都市環境中也能方便照料的植物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