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秘魯利馬(Lima)舊城區—南美之旅第一站

這次南美之旅的第一站是秘魯的首都—利馬(Lima)。飛機即將降落豪爾赫.查韋斯國際機場時,往窗外看去,見到大片低矮的房舍與蕭條的景象,是此次旅行的第一個震憾。因為搭了很久的飛機,打算在利馬休息一晚,養足精神後隔天再起程前往庫斯科(Cusco)。

辦完入境手續,恰好看見一場歡迎儀式,似乎在迎接或歡送紐西蘭的政府官員,載歌載舞的樣子給我們留下秘魯的好印象,就好似也在歡迎我們的到來。


因班機抵達的時間是早上,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逛逛,於是下禢在機場旁的Costa del Sol Wyndham Lima Aeropuerto旅館,放好行李稍做準備後就在機場欄計程車前往利馬的舊城區。

利馬的大眾運輸一點都不便利,機場對外沒有公車,也沒有地鐵,也沒有輕軌,除非自行開車,否則就只能用走的或是叫計程車。而且,計程車也沒有政府統一的跳錶系統,只能漫天喊價,對觀光客來說一點保障或收費基準都沒有,真是不可靠。如果運氣好,遇到老實的司機,就會被收取合理的費用;但假使運氣不好,又沒有先查好價位,加上不會喊價,遇到貪財的司機,那只有被坑錢的份了。




第一次在利馬搭計程車,司機說五十元秘魯索爾,可以載我們往返舊城區,於是我們答應了。由於大眾運輸的缺乏,基礎建設也不充足,利馬市民的移動極度仰賴私人運具,道路壅塞是家常便飯,計程車以疾速穿梭過壅擠混亂的街區後,抵達了利馬的武器廣場。


因為來到文化陌生的地方,加上窮人不少,得隨時保持警覺以防被偷或搶。來到這兒的感覺是,每個路人的眼神和肢體語言都很陌生,比如你會發現路人瞪大眼看著你,你會猜不透他的意思是什麼。是我臉上有髒東西嗎?或是他們覺得我的膚色及穿著怪異?或覺得拍照不禮貌或受侵犯?或僅是希望我購買一些商品?


街上的攤販賣著特別的食品,一邊賣著一邊看著報紙,食物的顏色鮮豔多彩,在文化衝擊仍難以消化的狀況下,還是沒能鼓起勇氣上前買一包試試。



南美洲多國曾被西班牙殖民,除了語言仍使用西班牙語外,建築物也充滿著西班牙風情。黃色、藍色、綠色、粉紅,強對比的顏色,顯示出活潑與樂天的性格。路人偶有穿西裝與打領帶的,多數則是穿著輕便休閒。


建築物的門則相當巨大,賣零食飲料的小販從「大門」裡躲在「小門」後面販售,與街上的行人映對射特殊的風情。


利馬舊城區的道路,與台灣相似的是都有「破損」的人行道與坑坑洞洞的馬路。😅


車輛的顏色與款式都相當陳舊,聽說有許多都是日本淘汰的舊車,被進口到秘魯使用。


上了年紀的巴士,猜測應該有四十年歷史。


路街上很多這種漆成五顏六色的黃包車,


古色古香的西班牙式建築。正讚嘆建築悠美,正要往前走去的同時,忽然被迎面而來的路人叫住,以嚴肅的口氣俸勸我們不要再往前走,他說前面很危險。感謝這位路人先生的勸告,我們也不疑有他,隨即掉頭返回。


回頭後的街角,遇見了一對騎車的夫妻嗎,或是兄妹?載著一整車的鳳梨,開心的對我們笑了,表情好像在述說著被我拍到很不好意思,或是對於豐收的喜悅與滿足,或是都有。讓我們感受這個國家輕鬆愉快的一面。




路上偶爾也可看到混亂忘憂的髒亂,也可看到袒兄露乳的赤裸男子。


嘟嘟車,在世界各地經濟較不發達地區都很常見,秘魯也不例外。搭嘟嘟車的價格一般都比計程車便宜,但是在泰國例外。


路上隨處可見嘟嘟車穿梭在車陣之間。


這座利馬市區旁的小山,說小也不小,大概有海拔七百公尺高,山腰上據說住了貧民窟的人們,聽說山頂可眺望全市的風景。利馬市中心的海邊住了一些有錢人,蓋了許多奢華氣派的豪宅,而市區的邊緣,則是住了為了生活不得已的窮人,反映出這個社會現實的一面。


利馬舊城區的遊覽行程,就在太陽西下過程中落幕。


還好載我們過來舊城區的司機沒有放我們鴿子,來回的錢都給他了,沒有落跑,看來他是位老實的人。只是,回程的路,怎麼跟來的時候不太一樣?計程車司機竟然繞路載我們去加油了。仔細一看,這不是加油站耶,是加氣站,原來在秘魯,瓦斯車是很普遍的呀!


南美之旅未完待續...

留言

閱讀其他文章

統領百貨重新開幕,各樓層專櫃品牌整理

統領百貨是桃園在地的老牌本土百貨,在民國70幾年即開始營業,全盛時期時,台北東區甚至有一間台北分店。但隨著國外廠牌等各大百貨公司陸續引進成立,在市場激烈競爭下,最後只剩桃園一間統領百貨持續營業。

秘魯庫斯科古城之旅,大啖古柯茶減輕高山症

庫斯科身為昔日印加帝國的首都,周遭圍繞著許多的印加歷史遺跡,到今日已轉變為旅遊重鎮,往來的旅客絡繹不絕,而所謂人潮就是錢潮,無國界的商人紛紛來此地開設旅館,此次考慮到旅行的舒適度及溝通語言(破英文總比聽不懂的西班牙文來的OK),通常在有選擇的情況下,我們都選擇歐美外資經營的旅館。

搭乘Inka Express從庫斯科到普諾,秘魯國道PE-3S沿路玩

隔天一早,搭上Inka Express的遊覽車從庫斯科(Cusco)前往普諾(Puno)。我們選擇搭乘 Inka Express 的理由很簡單,因庫斯科到普諾距離約四百公里,搭車大概要6~7個小時,Inka Express有隨車導遊,除會停留延路上的景點外,還會對當地風土民情做簡單介紹,到景點下車走走參觀,除了有減輕疲勞的優點外,亦增添旅途的趣味。而位置寬、坐椅舒適也是其優點。

時事評論:我們能接受核能發電的負面影響嗎?

有關十二月中旬的公投議案,其中一項是「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?」先不論核四是否蓋在「斷層線」上,或是核四工程品質是否優良或是否一直無法通過原能會的安全檢查,在媒體上看見支持核能發電的理由,大概有幾種論調,首先是核電是成熟的發電技術,安全無虞;還有一些則認為歷史上核災事故皆肇因於「政治因素」而非工程缺陷;更有些輿論認為反核者在散佈恐懼等。           過去核電被視為潔淨能源之一,可能它是現階段是除燃燒化石燃料以外,唯一可以穩定大量發電的技術,且發電過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,對於減低碳排放有直接的益處。目前的綠能發電如太陽能、風能、水力等,仍有其不穩定性,尤其對天候狀況敏感度太高,無法作為電網的基載電源。若基載電源不倚靠核能發電,依目前技術,仍要倚靠火力發電支援(如:燃煤發電、燃氣發電、燃油發電等技術),但這麼一來又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。          既然核能發電可靠、高效,且具有減碳的益處, 那又為何要反對核能發電呢?以下有四個理由: 一、核能發電成本被低估           台灣地狹人稠,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地點選擇困難,雖然核廢料儲存廠有完善的安控措施,科學與工程上也能保證不會有幅射外洩,但現階段沒有任何縣市鄉鎮願意與核廢料為鄰。可能導致核廢料最終要運往國外處理,核廢料最終處置造成的支出其實也相對增加了核電廠的營運成本。           福島核災後大面積的土地受放射線污染,處置費用換算已高達新臺幣六兆元以上,超高額的災後復原費用也應計入成本,如逐年編列風險準備金。若計入風險準備金,則目前核能發電成本已被低估。 二、核分裂反應具有不穩定特性           目前技術可達的核能發電為核分裂技術,靠核分裂產生中子,中子又衝撞其他原子所產生的連鎖反應的巨大能量來發電。控制核分裂反應速度讓它不致於失控,主要是靠插入反應堆中,可以吸收中子的控制棒。所以我們必須不停監控反應堆的狀態,決定要插入多少控制棒,插入太多控制棒會造成核分裂反應停止,插入太少又會造成反應爐失控爆炸。 ...

台灣僅存的日本神社—桃園神社

西元1937年,中國(中華民國)政府正式對日發動戰爭,後於1945年同美國、英國向日本發出波茨坦宣言並重申開羅宣言,命日本無條件投降。盟軍的最高統帥麥克阿瑟,依美國總統杜魯門指示發布《一般命令第一號》,要求日軍向代表同盟國的將領投降,同時授權蔣介石委員長在中國、臺灣和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