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[解憂列車] 到枋寮搭藍皮普快看海,暢遊南迴鐵路 —陽光、海風、引擎聲!

搭著火車去旅行,是許多人所喜愛的旅遊方式,但如果搭車時還能把車窗拉開,吹吹風,就更加愜意了。可喜可賀的是,台灣仍有一班「可以開窗」的無空調式普快車,行經南迴鐵路,每日往返枋寮站和臺東站。

其實當年臺鐵無空調之列車車班分為「普通車」與「平快車」兩種,所使用車廂包含通勤客車(三等客車,稱普通車)、對號座位的特快車(二等客車,稱平快車)。普通車與平快車票價雖相同,但列車停靠站與待避之層級上仍有差別,也就是行駛的優先順序,平快車高於普通車。但後來的平快車實質上已經變成每站都停的列車,而且車廂的運用與普通車亦早已混合,票價也相同,故在2006年10月起,將平快車與普通車合二為一,稱作「普快車」。

所以目前到南迴線搭乘的可開窗、無空調列車,是為「普快車」,這班僅存的普快列車也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鐵道迷專程朝聖,就知其魅力無限。

這班普快車開車時間分別是:
3671次「枋寮 10:55」─〉「台東 13:21」
3672次「台東 16:00」─〉「枋寮 18:21」
行駛時間大約是各兩個半小時左右。

*由於臺鐵局半年會改點一次,請各位朋友以臺鐵最新時刻表為準,查詢連結:臺鐵時刻表。而且普快車是不是對號列車,所以也無須提早搶票或劃位,乘車當天至臺鐵車站購買即可。

住在中、北部的朋友,可以提前一天先到高雄或屏東住一晚,隔天早上再搭到枋寮車站轉乘這班普快。而我也比較推薦搭乘枋寮往台東這一班由西向東開的列車,畢竟乘車時間比較早,在陽光的照耀下可以看見蔚藍天空與綻藍海水;而另一班回程車是從台東開往枋寮,開車時間是傍晚16:00,天色已晚,光線不佳,景色應該是會大打折扣。



依我這次的行程規畫,前一晚先住在高雄市區,可以逛逛高雄的夜市,吃吃美食等。隔天一早,再從臺鐵高雄車站(9:35)搭乘371次柴聯自強號前往枋寮車站(10:33),建議可以在高雄火車站先買好當天枋寮開車的普快車票,到枋寮站就不必先出站,直接在站內轉乘即可,也可省去再次排隊買票的時間。

月台上,往南一望,這次要搭乘的普快車緩緩倒車駛進車站。

上車後不久,列車隆隆引擎聲漸強,窗外風吹著臉頰髮捎,遼闊田野看得不禁讓人感到心境敞朗。

南迴鐵路貫穿中央山脈最南段,因此隧道也特別多,列車行經隧道時,柴電機車頭爽朗的引擎聲響又更響了。而隧道內的沁涼空氣也同時讓人感到暑意全消。特別是,車廂內昏暗燈光也頗有陰森氛圍😜。

出了隧道,映入眼簾的是廣闊太平洋,那無限遠的天際線呀!拿出相機紀錄這瞬間的美景。

列車在瀧溪站稍作停留,等待對向列車通過。南迴鐵路是環島鐵路網唯一還沒有電氣化的一段,而全段路線也都是單線鐵路,所以雙向來往列車如有需要,都必須在車站待避交會。

因待避列車時間長達七分鐘,乘客都下車拍照,列車長好心地通知大家慢慢來,開車之前會通知大家趕快上車。

南迴鐵路目前正在進行電氣化工程,預計幾年後環島鐵路就會全面電氣化,要搭乘這種可以開窗的普通快車,恐怕難度又更高了。電氣化完工後,臺鐵是否仍會維持南迴普快車的運轉,仍是未定之天。因此,若是您時間允許,不妨來搭乘這班風情萬種,適合邊搭邊回憶當年往事的─南迴普快車。

留言

  1. 您好,我們是台大圖資系的學生,這學期有修習一門數位典藏與數位策展課程(授課教授:陳淑君),這堂課程中我們在中研院輔導員的輔導下參與農村博物館計畫,主題是要為屏東枋寮的養殖漁業建置一個數位展覽。我們覺得展覽中的文字介紹若能搭配您此篇文章上發布的圖片,觀者在看展時更能投入並理解內容,因此希望展覽中希望能使用您粉專上發布的第一張照片(照片中有枋寮站牌的那張),想問您是否有意願授權讓我們使用這張照片呢?我們會標明資料來源並絕對遵守授權規則,謝謝您。

    109-2數位典藏與數位策展第四組
    成員 周知 周奕萱 黃馨樺 蘇映瑄 敬上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閱讀其他文章

秘魯庫斯科古城之旅,大啖古柯茶減輕高山症

庫斯科身為昔日印加帝國的首都,周遭圍繞著許多的印加歷史遺跡,到今日已轉變為旅遊重鎮,往來的旅客絡繹不絕,而所謂人潮就是錢潮,無國界的商人紛紛來此地開設旅館,此次考慮到旅行的舒適度及溝通語言(破英文總比聽不懂的西班牙文來的OK),通常在有選擇的情況下,我們都選擇歐美外資經營的旅館。

統領百貨重新開幕,各樓層專櫃品牌整理

統領百貨是桃園在地的老牌本土百貨,在民國70幾年即開始營業,全盛時期時,台北東區甚至有一間台北分店。但隨著國外廠牌等各大百貨公司陸續引進成立,在市場激烈競爭下,最後只剩桃園一間統領百貨持續營業。

安全牌文化可能會扼殺企業的未來?當企業環境窒息人才,組織也在慢性死亡。

當企業環境窒息人才,組織也在慢性死亡。當企業獨佔或寡占市場,福禍相倚,可能造就一個無法促進人才發展的企業環境。它不會立刻崩壞,卻會穩定緩慢地失血。而主要的原因,出自於經營壓力不夠大,致使企業領導人傾向「打安全牌」,因為沒有積極作為,也能坐享營收成果。而這種打安全牌的作為,正是促使企業自我窒息的原因。 企業領導人傾向不願承擔風險,在市值大、幾乎獨占的企業來說,理由或許很正當,因為維持穩定、避免出錯,反而使營收容易預測,同時也能讓追求穩定的投資人滿意。但在這樣的氛圍下,所有員工都會變得「看似平庸」,因為穩定意味著低度挑戰,這個低度挑戰環境,使企業所有的艱困的任務都幾乎消失,造成一種難以避免的現象,即是 簡單的考卷任何人都能考100分,失去考核鑑別度 。而當所有員工都能考100分的時候,這個企業就引發了以下的重大管理問題: 一、「評量膨脹效應」( Grade Inflation ) 當任務挑戰度過低、評量標準模糊或過於寬鬆時,所有人都能「拿高分」,但這並不代表真正的能力提升。這種「假績效」會讓組織錯判人才,形成一種自我麻痺的成功幻覺——表面績效亮眼,實質成長停滯。 二、「彼得原理」( Peter Principle ) 彼得原理指出:人在組織中會被升遷到自己「無法勝任的職位」。在低挑戰環境中,每個人都被高分掩護,看似都「勝任」,但一旦升遷或面臨真實挑戰,就暴露出能力極限。這使得組織的中高層更容易充滿「在位但無能」的人。 三、「技能退化現象」( Skill Atrophy ) 當環境缺乏挑戰與學習壓力時,個體不會主動追求成長。這種停滯雖然讓人感覺舒適穩定,但長期會導致能力退化與創新力喪失,形成「溫水煮青蛙」式的緩慢衰退。 四、「正常化偏誤」( Normalization of Deviance ) 當所有人都表現「很好」時,管理層會誤以為組織運作良好,而忽略潛在問題。這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誤,使組織缺乏真實的回饋循環。 而當所有員工看起來都一樣平庸時,升遷制度便失去了鑑別功能。沒有明顯亮點可區分誰能突破、誰只會維持現狀,於是升遷往往流於形式——升的是最懂得迎合、最不會出錯的人。這樣的結果,看似安全,卻掏空了組織的未來。而當這樣的企業文化成形,創新會被懷疑、冒險會被懲罰、不同意見被視為不配合時,真正有潛力的人便只能選擇沉默。 升遷決定了企業的未來走向。誰被提拔,決定了誰將做決...

嘉義大學動物試驗場嚕牛去—吃冰看牛樂趣多

大家好,打給賀,胎嘎賀。不知道大家今年的中秋節有沒有烤肉? 或是趁著連假拜訪親友呢?小妹我身為嘉義人,趁著中秋連假,帶了老公回娘家走走。就在吃飽午飯,窮極無聊之際,決定來個微旅行—嘉義大學動物試驗場2小時遊。

仙台市區逛街與青葉山公園散策

伊達政宗於西元1600年擴建千代城,成為仙台城,現今則是日本東北地方最大的都市,也是宮城縣的縣治。仙台距離東京都約350公里,搭新幹線約90分鐘可抵達,臺灣也有直飛仙台的航班,交通尚是便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