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企業環境窒息人才,組織也在慢性死亡。實地觀察臺灣一家市值位於前十大的企業,長期以來幾乎以獨佔之姿寡占市場份額,而所謂福禍相倚,可能因此種下穩定衰退的因子,即造就一個無法促進人才發展的企業環境。
這種無法促進人才匯聚的環境,是最終會自我窒息的系統。它不會立刻崩壞,卻會穩定緩慢地失血。而主要的原因,出自於經營壓力太輕,企業領導人傾向「打安全牌」,因為不作為,就能坐享營收盈餘。
企業領導人傾向「打安全牌」,不願承擔風險,在市值大、幾乎獨占的企業來說,理由或許很正當:維持穩定、避免出錯、追求確定。但在這樣的氛圍下,所有員工都會變得「看似平庸」,因為這個低挑戰環境,使艱困的任務幾乎消失,造成一種難以避免的現象,即簡單的考卷任何人都能考100分,則失去考核鑑別度。而當所有員工都能考100分的時候,這個企業就引發了以下的重大管理問題:
一、「評量膨脹效應」(Grade Inflation)
當任務挑戰度過低、評量標準模糊或過於寬鬆時,所有人都能「拿高分」,但這並不代表真正的能力提升。這種「假績效」會讓組織錯判人才,形成一種自我麻痺的成功幻覺——表面績效亮眼,實質成長停滯。
二、「彼得原理」(Peter Principle)
彼得原理指出:人在組織中會被升遷到自己「無法勝任的職位」。在低挑戰環境中,每個人都被高分掩護,看似都「勝任」,但一旦升遷或面臨真實挑戰,就暴露出能力極限。這使得組織的中高層逐漸充滿「在位但無能」的人。
三、「技能退化現象」(Skill Atrophy)
當環境缺乏挑戰與學習壓力時,個體不會主動追求成長。這種停滯雖然讓人感覺舒適穩定,但長期會導致能力退化與創新力喪失,形成「溫水煮青蛙」式的緩慢衰退。
四、「正常化偏誤」(Normalization of Deviance)
當所有人都表現「很好」時,管理層會誤以為組織運作良好,而忽略潛在問題。這是一種典型的認知偏誤,使組織缺乏真實的回饋循環。
而當所有員工看起來都一樣平庸時,升遷制度便失去了鑑別功能。沒有明顯亮點可區分誰能突破、誰只會維持現狀,於是升遷往往流於形式——升的是最懂得迎合、最不會出錯的人。這樣的結果,看似安全,卻掏空了組織的未來。而當這樣的企業文化成形,創新會被懷疑、冒險會被懲罰、不同意見被視為不配合時,真正有潛力的人便只能選擇沉默。
升遷決定了企業的未來走向。誰被提拔,決定了誰將做決策、誰將承擔風險、誰將塑造文化。若被升遷者普遍傾向保守,那麼整個企業也就會傾向於防禦而非進攻。久而久之,組織被制度慣性綁死,創新成為口號,改革淪為儀式。
在這樣的環境下,優秀的人才會選擇離開。留下的人則在此特殊形塑之企業文化間求生。企業文化會由「成長導向」轉為「防禦導向」,從「尋求機會」變為「避免風險」。當所有人都在安全區裡打轉時,企業看似穩健,卻在內部逐漸喪失靈魂。
真正健康的企業環境,應該允許人嘗試與失敗,讓錯誤成為學習的一部分。風險並非敵人,而是組織進步的試金石。企業若想長遠發展,就必須敢於挑戰、敢於突破、敢於信任人才。
所以,企業領袖必須願意承擔風險。承擔風險,才會產生挑戰;有挑戰,才能篩選出真正的人才;而被挑戰淬鍊出的優秀人才,正是推動公司正常、合理且持續成長的力量。
留言
張貼留言